close

 

 

  織帶實質上是由各種紗線為原料制成狹幅狀織物或管狀織物的高速織帶輔料物品。現代生產的織帶明目繁多,功能各異,被廣泛用於服裝服飾業、鞋材業、箱包業、等等產業部門。上世紀30年代,織帶都是靠手工作坊生產出來的,最為原始的材料為棉線、麻線等農家紡織線條。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用於制作織帶的原料品種相對增加了許多,例如錦綸、維綸、滌綸、丙綸、氨綸、粘膠等等,在制作的織帶的一條龍生產線上先後形成了三大類工藝技術,機織、編結、針織這三大類工藝技術。而織物的結構也不是千遍一律,可分為很多種類型,有平紋、斜紋、緞紋、提花、雙層、多層、管狀和聯合組織以及其他。

 

  織帶的“革命之路”

 

  一、機織(梭織)

 

  織布機制作織帶的最基本工序就是經緯交織。所謂經緯交織就是並捻後的紗線經過整理經做成筒子(盤頭),將緯紗搖成紆子,在織機上織帶。這種制作手法在上世界30年代最為流行,也是支撐產業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方式,當時為手工拉動木織機,鐵木織機進行織帶。到了60年代初識別證帶,用1511織機改裝成織帶機,采取機動的形式進行織帶制止,現在此種方法現仍廣泛在一些城鎮小作坊使用。這種織帶機因其帶子跨度小,織造方式也有別於“前輩”,有單條、雙條、數十條等等,有單層,也有雙層。

 

  到了1967年,當時以行業工人為主體的無梭織帶研究小組,在總結經驗及其運用新技術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的測試,成功地設計、制造出一種高速單條無梭織帶機(這就是現代織布機最初的樣子),此織布機實現織帶不用梭,工序大大縮短,而且機器小巧玲瓏,占據的面積不多,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其勞動生產率提高,此次織布機的誕生,在中國織布工藝創造了歷史。

 

  後來到了70年PP織帶代,帶子連續染色整燙機的制作成功,及其得到廣泛的推廣。有色帶子的加工也跨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先染後織的傳統工藝,慢慢發展到先織後染,先織後漂,整燙後處理連續化。織帶技術進入機械化特多龍織帶大生產的行列。一直到80年代初,伴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很多國外的高新織布技術及其機器大量湧入中國市場。例如瑞士、意大利、聯邦德國等國家的高速無梭織帶機,整燙聯合機,包纏線機,整經機引入得最為明顯,國外技術的引進很多程度上拉動了中國織帶技術向全新的發展階段邁進。

 

  1979年,國內第一代sd9-9型橡膠錠帶測試成功,並隨之投入使用,膠錠帶產品結束了依賴進口的歷史。在此基礎上,1980年又研制出sd-81a,b兩種型號的橡膠錠帶機,其具有軟、輕、薄、牢、伸長小等等特點、而且操作時衝擊力相對小很多,接頭短而平整的尼龍織帶。後來又經兩年多時間開展調研、組織試制,織帶產品質量達到qc49-92和tl-vw470標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速織帶
    全站熱搜

    fghfwdfd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